为传承太行精神,推动思政教育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,在学校“大思政课”建设项目和教师发展支持计划的支持下,10月17日至19日,生命科学与医学学部组织24名师生赴山西长治,开展为期三天的“大思政课”建设实践联学活动暨教师素质提升培训。师生们循着红色足迹感悟初心,聚焦生态修复汲取智慧,在行走的课堂中锤炼意志品格、凝聚奋进力量。
10月17日,实践团赴长治市潞州区老顶山山体修复项目(庄里村东)开展实地调研,并与长治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、潞州区自然资源局进行座谈。在修复现场,师生们沿着修复后的山体步道,细致观察边坡加固工艺、植被恢复层次及水土保持措施,直观感受昔日破损山体向“绿色生态屏障”的蝶变;座谈会上,双方围绕项目规划设计、本土物种适配、长效管护机制等问题开展深入交流。



10月18日,实践团队开启红色精神溯源之旅,在太行山水间追寻革命先辈足迹。走进八路军太行纪念馆,在庄严肃穆的党旗下,全体党员师生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,铮铮誓言回荡展厅,坚定了对党忠诚、践行使命的信念;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、详实史料和场景复原,生动再现了八路军在太行山区浴血奋战、军民同心的峥嵘岁月,让师生们深切体悟到“不怕牺牲、不畏艰险,百折不挠、艰苦奋斗、万众一心、敢于胜利、英勇斗争、无私奉献”的太行山精神。


在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与王家峪旧址,红色故事成为最生动的思政教材。师生们聆听左权将军“以身殉国、忠勇为民”的英雄事迹,感悟老一辈革命家的家国情怀。山西省革命文物故事宣讲“十佳讲述人”史肖楠老师为师生讲授专题党课《无私奉献树丰碑 铁血铮铮见太行》,以鲜活的革命故事诠释了太行儿女的责任担当;随后,史老师为师生带来红歌《在太行山上》,“千山万壑,铜壁铁墙,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,气焰千万丈”的激昂歌词响彻旧址院落,让红色基因在歌声中浸润心灵。


10月19日,师生们参观了“人民军工的摇篮”黄崖洞兵工厂旧址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大家聆听“独胆英雄”崔振芳孤身守阵地的壮烈事迹,观看了《黄崖洞保卫战》短片,当年军工战士们在极端艰苦环境中自力更生、敢为人先的精神,让师生备受感动。

为期三天的实践活动,是一次“红色铸魂”与“绿色赋能”的深度融合。大家纷纷表示,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学习科研的动力:传承红色基因,以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激励自己攻坚克难;立足专业特长,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健康福祉贡献西工大力量。未来,学部将继续探索“思政+实践”的育人模式,让更多师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思想伟力、践行使命担当。
【学习感想】
生命学院崔乐瑄同学:此次长治之行,是一堂行走的“思政+专业”双课堂。在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,珍贵史料与英雄事迹让我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。黄崖洞兵工厂旧址,则展现出战争年代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,红色基因的感召直抵人心。在敌人封锁、物资极度匮乏的环境中,军工战士们就地取材、反复试验,造出了支援前线的武器弹药。这种“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”的自力更生精神,不仅是战争年代的制胜密码,更像一面镜子,照见我们当代青年在学习与成长中应有的担当。老顶山生态修复项目的考察,则让红色精神有了现实落点。从革命先辈为家国拼搏,到如今我们用专业知识修复生态、守护绿水青山,本质上都是在为更美好的未来奋斗。此次学习,红色记忆已深深融入心中,成为我今后克服困难、践行专业使命的精神动力。
麻豆社
李思怡同学:站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宣誓,太行红色记忆深植心中。讲解员讲左权将军的故事,我眼眶骤热——那封“过去吃过草,准备还吃草”的家书,是他对家国的担当;而84岁老母亲得知儿子牺牲后,颤巍巍托人写下的“吾儿死得其所”,更是千万家庭舍小家的深情,字字戳中人心。后来站在黄崖洞的绝壁下,3度的寒风刮得脸生疼,我突然懂了“艰苦”二字的分量。80多年前,就是在这样的季节,将士们穿着草鞋在悬崖间凿石建厂,硬生生建起当时规模最大的黄崖洞兵工厂,造出的八一式马步枪成了前线的“救命枪”;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,他们凭着地形以少胜多,把奇迹刻在了黄崖洞的山石上。太行一行让我真切懂得,今日安稳生活是先辈用热血换来的。身为一名学生党员,唯有铭记历史、传承精神,以所学所长守护这片山河,才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。
医学研究院张叶静同学:此次实践研学活动将长治的红色地标串联成一部生动的革命史,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信仰力量与牺牲精神。这段红色教育之旅,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溯,更是一次精神的补钙。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一起,也让我们明确,在新时代,我们要传承好红色基因,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奋进的动力,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,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(图文:田孝敏;审核:张敏乔、段利兵)